电话:400-650-6396  1565265886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产信创 > 海量设备秒级监控:监控易高性能数据库突破运维管理性能瓶颈

海量设备秒级监控:监控易高性能数据库突破运维管理性能瓶颈

  作者:监控易        来源:美信时代 发布时间:2025-07-19

海量设备秒级监控:监控易高性能数据库突破运维管理性能瓶颈

 

据统计,在企业IT设备的数量一旦突破3000台之际,传统运维平台常常会陷入到一种‘瘫痪’的状态之中。具体而言,其页面加载起来往往需要等待30秒甚至更久的时间,而报表生成所耗费的时间更是会超过5分钟。不仅如此,对于核心设备所出现的故障,由于存在轮询延迟的情况,所以也不能够及时地被发现……比如某央企所拥有的全国性业务系统,曾经就因为其监控平台自身性能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在对几千台设备进行并发监控的时候,频频出现卡顿的现象。

图片15.png 

而监控易依靠自主研发的BigRiver时序数据库以及MegaSpeed秒级监控技术,搭建起具备‘高吞吐、低延迟、可扩展’特性的运维架构,能够较为轻松地对上万台设备的并发监控予以支撑,使得海量设备的管控状况从之前的‘卡顿延迟’转变成了如今的‘秒级响应’。

 

 

 一、传统监控的“性能死穴”:为何设备越多,平台越慢?

 

在各行业的运维实践中,当设备的规模逐步扩大起来之后,传统运维平台的性能方面的瓶颈便集中地凸显了出来,其核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之上。

 

1. 数据库写入“力不从心”  

传统的监控软件往往会选用Oracle、MySQL这类关系型数据库。此类数据库主要是针对通用场景来设计的,其表结构颇为复杂。当处于运维场景之下,出现每台设备每秒要产生10个以上指标这种高频写入的情况时,它的性能就会急剧下降。比如某金融机构,在其设备数量达到3000台的时候,数据库写入方面的延迟就从1秒一下子增加到了15秒,进而使得50%的性能数据都丢失了,而且故障告警也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

 

2. 轮询频率“跟不上节奏”  

为了缓解数据库所承受的压力,传统平台只能选择降低轮询的频率,具体来说就是把轮询间隔从原本的30秒延长到了5分钟,如此一来,核心设备实时的状态就很难被精准捕捉到了。

 

3. 扩展能力“捉襟见肘”  

传统的平台大多采用单节点架构形式。一旦设备数量超出了特定的阈值,一般来说这个阈值大概在300至500台之间,那就只能重新去部署一套全新的系统了,如此一来便会陷入到一种‘多平台并行’的管理难题当中。就拿某省的政务云来说吧,当它的设备数量达到5000台的时候,就被迫得去使用8套监控系统了。这就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没办法实现互通,在进行故障排查的时候,还得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最终使得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足足降低了80%。

 

 

 二、监控易高性能架构:三大技术突破,撑起海量监控

 

北京美信时代推出的监控易一体化运维管理软件,对监控实施全链路优化,其涵盖从数据库引擎一直到架构设计等各个环节。借助‘专属数据库、秒级轮询以及弹性扩展’这几种方式相结合,能够较为轻松地应对海量设备所带来的监控方面的诸多挑战,走在行业前列。

图片16.png 

 1. BigRiver时序数据库:专为运维监控打造

 

北京美信时代研发团队,专门针对监控易自主研发的BigRiver时序数据库,对运维数据所呈现出的‘高频写入、时序关联、多维度查询’这些特点予以了充分且细致的优化。

高吞吐写入情况:运用列存储以及数据压缩方面的技术,单个节点能够达到每秒写入10万多个指标的程度,这差不多就等同于可以同时对2000台设备予以监控(每台设备设有50个指标),其性能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比,要超出10倍之多。某部委所拥有的几千台设备,借助由5个节点所组成的数据库集群,达成了对全量数据进行存储且不存在任何延迟的效果。

- 低延迟查询:优化索引结构,支持按设备、指标、时间范围的快速筛选,例如“查询1000台服务器过去24小时的CPU峰值”,响应时间<1秒,而传统数据库需30秒以上。

实现海量存储且无卡顿状况:运用分层存储的策略,把近7天的热数据存放于内存之中,而像历史数据这类冷数据则存放在磁盘里。如此一来,能够支持达到PB级别的数据存储,并且在数据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查询性能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如某能源企业,其存储了长达3年的运维数据,这些数据的记录数量超过了500亿条,即便如此,该企业在生成报表时,速度依旧能够保持在3秒以内。

 

 2. MegaSpeed秒级监控:故障“露头就打”

 

监控易突破传统轮询机制的限制,实现核心设备的秒级状态捕捉:

5秒级的轮询情况:就核心路由器、数据库以及业务服务器等这类关键设备而言,可把轮询频率设定成5秒,以此来保证能“即时发现”性能方面出现的异常状况。比如某医院的HIS数据库服务器,当它的CPU突然升高到95%的时候,在10秒之内系统就触发了告警信息,随后工程师在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扩容操作,进而成功避免了业务出现中断的情况。

图片17.png 

智能任务调度方面:借助分布式采集器(TS)所具备的负载均衡算法,把监控任务以动态的方式分配至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节点,如此一来,便能有效防止单节点承受的压力过大。就拿对400个站点的设备监控情况来说,系统会自动地把高负载任务安排给新增加的TS节点,进而确保轮询频率能够稳稳地保持在5秒级的水平。

- 被动式监控补充:支持SNMP Trap、Syslog等被动接收机制,设备发生故障时主动推送信息(如交换机端口Down),响应速度<1秒,与主动轮询形成“双重保障”。

 

 3. 弹性扩展架构:随设备增长“按需扩容”

 

监控易运用的是‘CCU控制台加上TS采集器’这样的分布式架构,其能够较为轻松地去应对设备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

水平层面的扩展:当需要增添新设备的时候,仅仅去部署更多的TS采集器来分担采集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就行,核心配置方面是不用去做修改的。就好比某一家物流企业,其设备数量从1000台增加到了10000台,在这个过程当中,仅仅新增加了8个TS节点,而整个系统的性能依旧能够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集群化部署方面:CCU控制台具备双机热备的功能,TS采集器能够实现多节点容灾。当出现单节点发生故障的情况时,其余节点会自动担负起任务,以此来保证监控工作不会出现中断的状况。就有某金融机构借助集群部署这一方式,达成了其全年监控系统可用性达到99.99%的成效。

资源动态调配方面:依据设备重要程度来自动调配资源,核心设备会占用相对更多的采集资源,就好比采取5秒轮询的方式,而普通设备则运用30秒轮询,如此一来,既能保障关键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又能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

图片18.png 

 

 三、客户价值:从“监控滞后”到“实时掌控”

 

监控易所具备的那种高性能架构,具体体现在效率和可靠性方面实现了提升。

 

1. 支持上万台设备集中监控  

某集团旗下有着数量众多的站点,多达400余个,还有各类设备也超过了10000台,这些设备涵盖了服务器、摄像头以及网络设备等多种类型。通过运用监控易这一系统,实现了对这些站点以及众多设备的统一管控。在此情况下,平台的响应速度能够始终维持在2秒以内,相较于此前所采用的多平台管理模式而言,其管理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提升幅度达到了60%之多。

 

2. 故障发现时间缩短90%  

把5秒级轮询和被动告警相互结合起来,如此一来,故障从‘出现到发现’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就能够从原本的5分钟大幅缩减至仅仅10秒。

 

3. 运维成本降低40%  

弹性扩展架构能够有效规避重复部署系统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就某央企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原本有8套监控系统,经过整合之后变为了1套监控易平台。在此过程中,硬件方面的投入得以大幅减少,减少的幅度达到了60%之多;与此同时,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明显降低了,降低比例为40%。

图片19.png 

 

 结语:海量设备时代,监控平台要有“大心脏”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之中,企业所拥有的IT设备规模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态势,而传统监控平台所存在的性能瓶颈问题,已然变成了对业务连续性构成威胁的一种‘隐形隐患’。监控易把BigRiver时序数据库当作‘核心引擎’来运用,将MegaSpeed秒级监控视为‘神经末梢’般的存在,同时以弹性架构作为‘扩展骨架’,就这样构建起了一个具备高性能的运维平台,此平台能够对上万台设备予以有力支撑。

 

倘若监控不再出现卡顿的情况,一旦故障能够即时被察觉出来,要是扩容可以依照需求得以实现,那么运维团队才能够切实地掌控住整体局面,进而为业务创新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信创合规+安全防护:监控易全国产化方案满足等保2.0要求

监控易期待与各企业展开广泛合作!

电话:400-650-6396

手机:15652658866

QQ:3592185434

邮箱:contact@jiankongyi.com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