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监控易 来源:美信时代
发布时间:2025-07-18
跨地域多机房统一管控:监控易分布式架构如何消除“数据孤岛”
跨地域且涉及多机房的情况下实现统一管控:监控易所采用的分布式架构是怎样去消除所谓的“数据孤岛”这一现象的呢?
在企业将自身业务版图拓展至多个城市之际,当医院已然拥有4个院区,且银行也下设了上千个网点,还有数据中心分布于不同地域的时候,IT运维所面临的挑战就从以往的“单点管理”转变升级成了“全局协同”。在传统模式之下,那些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设备就仿佛是一座座“信息孤岛”一般,相关数据也分散于各个不同的系统里面,如此一来,在进行故障排查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在多套平台之间来回切换,这不仅使得工作效率极为低下,而且还特别容易遗漏掉一些关键的信息。
监控易靠着‘分布式部署’以及‘集中化管理’这样的架构设计,同时把3D可视化和多层级权限体系相互结合起来,使得跨地域且存在多个机房的管控情况从原本的‘混乱无序’转变为能够‘一目了然’,进而将数据孤岛给彻底消除掉。
一、跨地域运维的“三大痛点”:为何多机房管理如此艰难?
在企业规模不断拓展之际,IT基础设施呈现出的‘地理分散’这一状况,常常会使得管理效率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情况,其核心存在的痛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 设备分散,缺乏统一视图
某省交通集团所管辖的高速公路多达20多条,其收费站数量更是超过了400个。在各个站点之中,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监控摄像头均是独立开展运行工作的。对于运维人员来讲,要想查看整体的全局状态,那就得登录足足10余套系统才行。一旦某路段出现了网络中断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沿着该路段逐一地去排查沿线所设置的各类设备,而平均下来,对故障进行定位所耗费的时间往往会超过2个小时,这无疑对道路的通行效率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2. 数据孤岛,协同效率低下
诸多机房的数据通常是存放在本地系统之内的,而且彼此之间缺少互通的相关机制。就拿医院来说,其总部机房以及分院机房的设备数据没办法做到实时同步。一旦分院的HIS系统发生故障,总部的工程师想要快速获取历史性能数据是很困难的,只能通过远程的方式去指导现场人员一步一步地进行排查,如此一来,问题的解决周期便会延长三倍还多。
3. 权限混乱,管控风险突出
跨地域团队在权限划分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就总部而言,其需要具备全局管控的能力;而区域运维这边呢,仅仅操作本地设备就行。但传统平台想要实现精细化的权限隔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曾经有一家金融机构,就因为权限设计存在缺陷,结果异地网点出现了对核心数据库的误操作情况,进而引发了全省业务的中断,最终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二、监控易分布式架构:让分散设备“聚沙成塔”
监控往往会采用‘CCU集中控制台加上TS数据采集器’这样的分布式架构,并且配合3D可视化以及多层级权限管理的方式,来达成对跨地域设备实现‘统一管控’、让数据能够互通、进行分级运维的效果。
1. 分布式部署+集中管理:数据不孤岛,管控不脱节
监控易的核心架构主要由‘集中控制层(CCU)’以及‘边缘采集层(TS)’这两部分所构成。
TS数据采集器:被安置于各个机房或者不同区域当中,其主要职责在于针对本地设备展开数据的采集工作,这里所说的本地设备包含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动环传感器等等。采集到数据之后,它会把这些数据存放在本地的高性能数据库里面。而且,它通常只会上传设备的状态信息,比如正常状态、故障状态或者危险状态等,另外还有告警方面的信息。如此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带宽,就拿1000台设备来说,每日上传的数据量甚至都不足50MB。
CCU集中控制台放置于总部,它会把所有TS上传的数据加以整合,进而形成能够涵盖全局的监控视图。某部委所拥有的全国性业务系统,其设备分布极为广泛,散布在100多个城市之中,设备数量更是多达6500多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凭借1个CCU以及5个TS节点,仅仅依靠5台服务器就达成了对全量设备的统一管控目标。与传统方案相比,此方案在硬件成本方面节省了足足60%。
该架构有着自身的优势,其能实现本地故障在本地就可加以处理,而关键数据则可在全局范围内实现共享。如此一来,一方面可降低对广域网带宽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总部随时都能实时知晓各地设备的具体状态。
2. 3D可视化+拓扑管理:设备状态“一目了然”
当面对着数量多达成百上千台且分布于不同地域的设备时,那种以抽象形式呈现的数据表格,是很难将整体的全局态势直观且清晰地反映出来的。而监控借助可视化技术,就能够让这些设备达到‘看得见、找得到’的效果。
自动拓扑图相关情况:系统运用多线程算法来自动探寻网络链路,进而生成跨地域的拓扑图。在这一拓扑图中,设备状态(正常或者故障)是凭借颜色加以区分的,并且链路流量能够实时进行更新。比如,当某省农行的合肥网点与芜湖网点之间的链路出现中断情况时,在拓扑图里与之对应的线段会马上被标注为红色且不断闪烁。此时,工程师只需按一下键,就能钻取该链路的历史流量数据,以此来确定故障产生的原因。
3D机房可视化方面:利用拖拽式编辑器来生成数据中心的实景模型,能够把机柜、服务器以及温湿度传感器的位置与状态都精准地还原出来。就拿某医院总部机房的3D视图来讲,在这个视图里可以很直观地查看到各个机柜的温度分布情况。要是分院机房的空调出现故障,进而致使温度超出标准的时候,与之对应的区域就会自动标黄,并且还会推送告警信息,如此一来,总部的工程师便能在远程对相关处理工作予以指导。
借助可视化技术,跨地域设备的‘状态感知’效率获得了显著提升,足足提高了80%之多。与此同时,以往在处理设备故障时那种如同‘盲目排查’般的方式,如今已然转变成为了能够做到‘精准靶向’的定位模式。
3. 多层级权限管理:分级运维,权责清晰
监控易依照“总部 - 区域 - 站点”这样的层级来对权限予以划分,进而达成“采控管分离”的效果。
总部管理员具备全局管控的权限,能够查看各个机房的设备状态,还可以配置告警方面的策略,并且能够生成跨地域的报表,就像“全国网点设备健康度排名”这类报表。
区域的运维人员,其权限仅仅限定在能够操作本区域的设备这一方面。就好比某市分行的工程师,他们是没办法去修改其他城市的网络配置的,如此这般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某能源企业借助这一权限体系,使得总部能够实时知晓全国范围内20个电厂的设备具体状况。与此同时,该体系还限制了区域人员,使其仅可对本地的非核心设备加以调整。如此一来,全年的运维事故数量得以大幅减少,降幅达到了70%。
三、客户价值:从“各自为战”到“协同高效”
监控易所提出的跨地域管控方案能够为企业创造诸多价值,具体体现在对效率以及风险这两方面均能实现优化。
1. 管理效率提升60%
某部委运用分布式架构,把多达6500台以上设备的监控数据统统整合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当中。如此一来,故障平均定位所需的时间出现了大幅变化,从原来的4个小时一下子缩短到了仅仅30分钟。并且,全年的运维工作量也有了明显的减少,幅度达到了60%。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师们的工作状态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往那种到处‘四处救火’式的被动应对,逐步转变成了能够‘主动预防’的积极状态。
2. 数据互通成本降低70%
在传统的方案里面,要是进行跨地域的数据同步操作,那就得去部署专线或者VPN才行,而这么做的话成本是特别高的。监控易的TS采集器呢,它就只上传状态以及告警方面的数据,如此一来,带宽被占用的情况能够降低足足90%呢。就拿某家医院来说,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每年在网络费用上节省下来的钱都超过20万元啦。
3. 业务连续性显著提升
某省的农业银行借助3D拓扑以及权限隔离方面的相关技术手段,达成了对多达3000多条链路实施统一监控的目标。一旦链路发生故障的情况,系统便会自动地将告警信息推送出去,接收这些告警信息的是对应的运营商以及农业银行从事运维工作的人员。如此一来,故障的修复时长得以从原本的8小时大幅缩减到了1.5小时,进而切实保障了全省各个网点业务开展的连续性。
结语:让跨地域运维“如臂使指”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之中,‘地理距离’不应当构成IT管控方面的阻碍。监控易所具备的分布式架构成功突破了空间方面的限制,能够促使分散设备的数据实现高效汇聚;其3D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可使全局状态清晰明了;而多层级权限的设置则保证了管控具备灵活性以及安全性。
政府行业也好,金融行业也罢,又或是医疗、交通行业,监控易的方案都能够对跨地域多机房的管理难题予以解决,使得每一台设备皆处于可掌控的状态,并且每一次故障均能得到快速响应。
上一篇: 暂无